地區研究 宏觀政經 東亞

【信報特約】南韓 N 號房 – 影像性暴力、法例及教育

南韓 N 號房事件震驚亞洲,無論是其規模或影響程度,都令人震驚及憤怒:事件本身不但可以殘忍以及醜陋來形容,它發展的過程反映的也是旁觀者對於暴行的無視,甚至參與施暴的浮世繪。

 

南韓 N 號房事件震驚亞洲,無論是其規模或影響程度,都令人震驚及憤怒:事件本身不但可以殘忍以及醜陋來形容,它發展的過程反映的也是旁觀者對於暴行的無視,甚至參與施暴的浮世繪。

 

事件由2018 年年底開始,犯事人起初以Twitter 訊息聯絡事主,指他們的私隱照片被洩露,叫他們上一個網站確認。然而此為假網站,事主一按進去,就有一個假的Twitter 出現。事主輸入自己的帳戶及密碼,犯事人就由此取得資料。他們就用這些資訊獲取更多資訊,尤其他們有擔任公職的同黨。犯事人以資料勒索事主。事主害怕照片再傳出,就只好就範。當然,犯事人也不會就此停手,他們變本加厲地要求事主做事,包括在身上刻上「奴隸」等字樣、食糞便、甚至侵犯自己年幼的親人。收集了眾多的片段及偷拍照之後,犯事人就以不同身份銷售,有不同的價格讓人進入不同的Telegram 群組 (房間) 觀看。韓國數位性暴力中心表示,衍生出的群組數目至少達 56 個,並至少有廿六萬人觀看。以上看來,犯事人及事主似乎本身非親非故。然而,希望加入群組觀看這些不法照片的人,需要先提交一些證明,包括自己偷拍別人的相片。有參加者就將自己女朋友的私密照交出,間接地使自己親密的人成為下一位 N 號房的受害人。

Telegram 上的「房間」群組至少達 56 個,並至少有廿六萬人觀看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事件在三月中曝光。筆者當日跟朋友談起,大家都十分憤怒。南韓朋友更加在社交媒體呼籲大家參加青瓦台的聯署行動,要求南韓政府嚴正處理。其後南韓總統文在寅下令徹查事件,而南韓的性別平等及家庭部部長李貞玉亦承認現行法例的不足,未能追上科技的發展。

 

​以性為手段,以及沒有共同同意的行為,都構成性暴力。香港人對影像性暴力 (image-based sexual violence) 其實不陌生,2008 年的陳冠希及女藝人豔照流出事件正是一例。影像性暴力又被稱為報復式色情 (revenge porn),近年再次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尤其在韓國近年多宗的女明星裸照被公開案件,令大家思考性暴力隨著時代改變,亦有不同的形態。影像性暴力很可能不涉及任何身體傷害,然而對當事人的心理壓力絕對不比其他種類的性暴力為低。簡單來說,有同意的性行為,不代表同意拍攝,亦不代表同意發佈。影像性暴力可以代表一連串或個別的行為,根據澳洲政府轄下的澳洲犯罪學研究所指出,影像性暴力包括在沒有得到同意下,製造、散佈、或要脅散佈有性意味的圖片或裸露照片。報復式色情一詞更來特別形容前度伴侶以親密照為分手的報復。歐洲性別平等研究所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ender Equality) 的研究報告 (2017) 指出雖然網絡暴力(包括起底、纏擾及欺凌) 對特別是女性的受害人帶來的不是肉體傷害,而是心理壓力。心理壓力令他們無法工作,經濟有壓力之餘,還可能要負擔訴訟。

 

科技發達,但法例往往追不上時代步伐。在香港偷拍案至今都未有適切的法例用以追究。2019年之前,由偷拍裙底至網上不實言論,律政司均廣泛使用不誠實取用電腦為控罪。然而早年一宗老師以電話偷拍試題案件,以同樣控罪起訴。最後高等法院駁回指控,指出被告們沒有侵入他人電腦截取或使用內在的資料,終審法院亦維持原判。反觀英國,去年成功立法懲處「偷拍裙底」,一年以降成功控罪令四人入獄。南韓亦有壓力團體希望建立性誘識 (Glooming) 法,阻止不法之徒跟兒童建立關係後,令他們戒心減少並對他們不利。修改法例,或者訂立專法,可以將犯事者繩之於法,亦令其他受害人更有信心可以透過法律得到公義。

南韓的性別平等及家庭部部長李貞玉早前承認現行法例的不足,未能完全阻止網絡性暴力 (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adrotate group=”3″]

不過,法律結果最多只是為受害人事後帶來一點補償。傷害已經造成,影像性暴力的可怕之處更在於它的傳播性,受害人永遠不會知道相片已經落在誰的手上。要終止性暴力,就必要由教育著手。今日的網絡教育,除了教學生 STEM 或 coding,可能更需要跟學生討論網上的性暴力,對個人資料敏感,亦尊重他人的身體自主權。N 號房事件之後,南韓亦有團體推動更全面的性教育,不單止學生需要性教育,家長老師亦需要學習,讓他們及早留意子女及學生,免於不法之徒的網羅。

 

最後以一個故事作結 : 1964 年3月一個清晨 28 歲的 Kitty Genovese 在工作後回家途中被一名男子襲擊及強姦,在送院途中死亡。後來記者收到資料指 Kitty 被襲時至少有38名目撃者,然而沒有人報警及伸出援手。後來記者深入調查這單案件,目擊者均表示「就算我們不報警,其他人都會行動。」或「我不希望捲入這事。」。這宗案件發展出後來心理學界的旁觀者理論 (Bystander Effect),即是旁觀人數跟出手幫忙的人數成反比。今日網絡更發達,旁觀者的人數以幾何急升。N 號房的廿六萬名「顧客」,有些仍在狡辯,認為自己看一些付了錢的內容很理所當然。N 號房的確是南韓的產物,但這種文化不是南韓獨有,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都有這種貶低他人身體價值的行為。N 號房就正正發出呼喊,詰問我們旁觀者還可以做甚麼。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陳希彤)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國語] 【The Glocal x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 Podcast 系列】第四集 國際關係中的女性主義 (上)

[國語] 【The Glocal x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 Podcast 系列】第五集 國際關係中的女性主義 (下)

潛規則難移 歐美政界選擇性縱容

美民主黨新星725萬億元的夢

失去尊嚴的韓國高齡化社會

書評:《韓國,原來如此!》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