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英國若在無協議的情況下脫離歐盟,那些以歐盟框架為法理基礎的連結體系就會自動作廢。這對於北愛爾蘭內的民族主義者而言自然難以接受,分離主義很可能會再次興起。這自然會惹人憂慮「北愛爾蘭問題」會再重演;事實上愛爾蘭總理Leo Varadkar甚至警告,若無協議脫歐的情況發生,他不排除需要派軍隊駐守英愛邊境。
現時距離英國脫歐的「死線」剩下不足兩個月,但西敏宮內的政治鬧劇仍沒完沒了,把英國一步一步推向無協議硬脫歐的終局。過去多個月已有無數專家學者多番警告若此夢魘成真,英國經濟將受到何等毀滅性的衝擊;但脫歐影響的可不只是社會經濟,因為日後英國和屬於歐盟的愛爾蘭之間可能需要重設實質邊界,這將會涉及邊境控制,甚至形成國防安全的隱患:上年紀六十到九十年代,北愛爾蘭就是由於英愛兩國的政治分隔,出現持續多年的暴力活動,即著名的「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
愛爾蘭在1922年正式自英帝國獨立,但愛爾蘭島東北部阿爾斯特省(Ulster)9個郡當中的6個因為基督新教人口佔多數,於是選擇留在以新教聖公宗為國教的英國,而不加入以天主教徒為主的愛爾蘭,成為聯合王國的北愛爾蘭。不過北愛爾蘭內少數的天主教徒認為他們在當地的選舉權被剝削,終於到1960年代爆發民權運動,並逐漸由和平示威演變成暴力衝突。
後來武裝組織「臨時愛爾蘭共和軍」(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華語圈通常稱為「愛爾蘭共和軍」,IRA)崛起,他們裝備相當精良,除了各類自動步槍、重機槍等軍用槍械,還有各種炸藥和手榴彈,火焰噴射器,俗稱「火箭筒」的RPG-7火箭推進榴彈,以至是地對空導彈。他們利用這些武器,發動各種武裝襲擊以及政治暗殺,尋求「脫英入愛」;與此同時,被稱為「阿爾斯特保皇派」(Ulster Loyalist)的一系列親英派武裝組織也在北愛爾蘭針對天主教徒發動襲擊。衝突於是提升至準軍事的程度,成為冷戰時期除蘇聯外,最困擾英國的國安議題。

[adrotate group=”3″]
英軍在1969年發動「旗幟行動」(Operation Banner)以應付北愛爾蘭的準軍事衝突,結果一做就持續了37年,成為英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單一個軍事行動。英軍在這37年間,於北愛爾蘭最多部署了約2.1萬名士兵,協助皇家阿爾斯特特警隊(Royal Ulster Constabulary)執行各種搜捕武裝分子及防範襲擊的任務,例如在特警隊執勤時提供軍事保護、在有嚴重暴亂以至武裝襲擊時協助鎮壓和迎擊等。
1998年英愛兩國簽訂《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同意讓北愛爾蘭留在英國,直至當地民眾以公投決定「脫英」為止,並賦予當地極大自治權,暴力衝突才畫上句號,但多年來已造成逾3500人死亡,4.7萬人受傷。而親愛爾蘭的武裝分子願意收手,主因之一是由於當時歐盟體制已日漸成熟,同屬歐盟的英愛兩國在資金和商品流動方面幾乎沒有限制,而且品質標準統一,加上一直存在的英愛「共同旅行區」(Common Travel Area)讓兩國民眾可自由互訪,國境分隔有等於無,分離主義自然會冷卻下來。
然而,英國若在無協議的情況下脫離歐盟,那些以歐盟框架為法理基礎的連結體系就會自動作廢。這對於北愛爾蘭內的民族主義者而言自然難以接受,分離主義很可能會再次興起。這自然會惹人憂慮「北愛爾蘭問題」會再重演;事實上愛爾蘭總理Leo Varadkar甚至警告,若無協議脫歐的情況發生,他不排除需要派軍隊駐守英愛邊境。

[adrotate group=”3″]
話雖如此,現時北愛爾蘭要回到從前暴力活動持續不斷地發生的局面,實在不太可能。首先,現時北愛爾蘭的自決權比以往大很多,若當地民眾果真不願留在英國,大可在選舉時揀選如新芬黨(Sein Finn)的親愛爾蘭政黨成員進入北愛爾蘭議會,讓議會根據《受難日協議》賦予的權利發動「脫英公投」,而不需訴諸暴力來試圖迫使英國放手。
再退後一步說,由於過去近二十年歐美飽受本土化的伊斯蘭恐怖活動威脅,英國反恐和防範襲擊的體系都因而有長足演進,防範境內武裝襲擊的能力及可用的手段,包括情報收集和分析、追蹤及監察可疑人士的方法,前線人員的戰術部署及配備,以至國家法律對軍火及其他可用作襲擊的物品的管制等,都與千禧年代前不可同日而語。換言之,即使北愛爾蘭及後真的出現暴力甚至恐怖活動苗頭,以現時英國警隊及反恐部門的能力也足以將之消除,而毋須動用主要用於對抗外國侵略的軍隊。
故所以即使在最壞的情況,英國決定在北愛爾蘭的邊界部署軍隊,也都會是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需要的舉動。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曾維駿)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死而不僵的文翠珊政府:失能的英國政壇將是“無協議脫歐”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