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及各種地緣政經因素,中國進軍中東歐之路絕不平坦。當中美「新冷戰」彷彿如箭在弦,中東歐國家的選擇不難,必然將國家安全置於空洞的經濟承諾之上。中東歐國家同時關注,中美角力或導致地區出現權力真空,讓俄羅斯有機可乘,這進一步突顯美國的地區重要性。
八月中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出訪中東歐四國,與斯洛文尼亞簽署「5G潔淨網絡安全」聯合聲明,批評華為設備造成國家安全風險。此前,美國曾與波蘭、捷克、羅馬尼亞及愛沙尼亞簽署類似協議,禁止華為參與當地通訊網絡建設。近年美國積極拉攏中東歐國家圍堵中國,皆因中方的地區影響力不斷增強。自2012年起,中國與中東歐16國建立「16+1」機制(去年希臘加入後變成「17+1」),雙方舉行年度峰會,促進貿易、投資、基建合作。
中東歐國家不應簡化為鐵板一塊,反而各有特點:既有美國堅定盟友(波羅的海國家、波蘭),也有親中政府(塞爾維亞、匈牙利)及務實主義者(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當下中美博弈如火如荼,中東歐國家無可避免要選邊站,她們將會如何作出抉擇?

[adrotate group=”3″]
中國承諾未能兌現
中國進軍中東歐的願景宏大,唯實質經濟效益不似預期,最終招致區內國家失望。今年四月「17+1」峰會原定於北京舉行,但受疫情影響延遲,而且可能無限期押後,皆因中東歐國家領袖對此漸失興趣。例如,捷克總統澤曼(Milos Zeman)曾埋怨中國信口雌黃,並且表示拒絕出席「17+1」峰會。
中國中東歐觀察者網絡(China Observer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今年初發表報告,指出中東歐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過去15年間持續增加,2018年貿易赤字額為750億美元,當中八成來自「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ád,V4)四國,包括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中東歐國家對海外資本需求殷切,唯中國資金未能緩解她們的融資困境。參照美國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數據顯示,在過去20年間,中國在歐盟(撇除英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達1,260億美元,但中東歐國家只吸納大約100億美元,而且V4國家獨佔55億美元。
在「17+1」框架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達成多項協議,但大部份最後無疾而終。羅馬尼亞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布琳札(Andrea Brinza)指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簽署大約40個合作項目,目前只有四個項目能順利竣工。以旗艦項目「匈塞鐵路」為例,2014年中國與匈牙利及塞爾維亞達成協議,興建高鐵連接布達佩斯與貝爾格萊德,但其經濟效益成疑,導致出現多番延誤。今年四月,匈牙利財政部從中國進出口銀行獲得貸款,匈牙利段終於有望動工興建。

[adrotate group=”3″]
俄羅斯威脅揮之不去
中國在中東歐的擴張面對瓶頸,除了歸咎於北京承諾過高及投放不足外,俄羅斯因素絕對不容忽視。中東歐國家擺脫蘇聯獨立逾30年,至今仍然活在俄羅斯威脅的陰霾下,必須依賴美國和北約的安全保障,以抵禦強鄰侵略。
俄羅斯於2008年入侵格魯吉亞,六年後再吞併克里米亞,為中東歐國家的安全響起嚴重警號。在烏克蘭危機中,俄羅斯採取「混合戰」策略,例如開動宣傳機器煽動當地情緒、派遣「小綠人」佔領戰略要地、利用核威懾以進為退,讓西方國家無奈接受克里米亞「回歸」俄國的「既定事實」(fait accompli)。事實上,礙於北約的軍事運輸和物流體系,俄羅斯在中東歐地區享有軍事優勢。比方說,俄軍人數三倍於北約駐軍、俄羅斯戰鬥機為北約戰機的六倍,令中東歐國家憂慮會重蹈烏克蘭覆轍。
為了應對俄羅斯的潛在軍事威脅,中東歐國家要求北約加強地區軍事存在。逾半中東歐國家(北約成員國)滿足國防預算佔本地生產總值2%的標準,包括波羅的海三國、保加利亞、希臘、羅馬尼亞和波蘭。與此同時,波蘭提議建立「特朗普堡」(Fort Trump)美軍基地、羅馬尼亞部署薩德(THAAD)導彈防禦系統、愛沙尼亞設立北約卓越合作網絡防衛中心(CCDCOE)。 隨着俄羅斯威脅與日俱增,中東歐國家將更加依賴美國安全傘。
顧及各種地緣政經因素,中國進軍中東歐之路絕不平坦。當中美「新冷戰」彷彿如箭在弦,中東歐國家的選擇不難,必然將國家安全置於空洞的經濟承諾之上。中東歐國家同時關注,中美角力或導致地區出現權力真空,讓俄羅斯有機可乘,這進一步突顯美國的地區重要性。
(原文刊於信報,作者王家豪)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