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問題無疑拖慢了巴西的國家發展進程,但採取鐵腕手段畢竟風險極高,如不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只會得不償失。
巴西毒品問題由來已久,也是當地其他暴力罪行和社會問題的其中一個源頭。根據布魯斯金學會一篇文章所指,毒品得以為禍巴西,是因為當地與可卡因三大產地-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均有接壤,令巴西成為毒品流向歐洲、最後到達中西非的中轉站之餘,也帶動了極大的「內需」。最近十年更是吸毒人數大幅增加的高峰期-在2011年,全國近三成人口曾以不同方式使用可卡因。這一切在黑幫毒販眼中,就是「市場」,需要大舉招兵買馬、購入槍械以保護業務,也就進一步惡化當地治安。相對地,今年頭三個月,巴西里約熱內盧警察殺人數字是自1998年有紀錄以來創新高,達到434人,比去年同期的368人增加了18%,一大部分是軍警掃毒時造成。鐵腕掃毒以致造成人命傷亡的情況自然不是巴西獨有。在菲律賓,杜特爾特的「毒品戰爭」,造成的死亡數字已累積到五千人。然而巴西作為新興大國、金磚國家成員,其發展潛力與菲律賓相比始終被看高一線,因此執行鐵腕政策所承受的壓力和成本都比菲律賓大。
面對龐大吸毒人口造成的種種經濟損失,如削弱勞動力、加重醫療負擔等,巴西政府自然不能置之不理,但由於全國欠缺統一政策方針,掃毒政策成效十分有限。例如前總統羅賽夫視毒品問題為衛生議題,曾撥款二十億美金予相關部門跟進;地區政府則傾向以強硬手段打擊毒品活動,在2017年,聖保羅州政府出動900名武裝警察對一處名為Crackland的三不管地帶進行清場、突擊搜查、並拘捕多名毒販,然而六個月後,癮君子在原本的不遠處重新聚集,Crackland死灰復燃。巴西最高法院法官、里約大學法律系教授Luís Roberto Barroso就直言,之前所有政策都已經失敗,推行合法化是餘下唯一可行的方法。

[adrotate group=”3″]
軍人出身的Bolsonaro雖然深明毒品帶來的社會問題,以及對國家長遠發展的禍害,但並不認同合法化的手段,因此善用自己軍人的背景,以加強打擊包括販毒在內的罪惡的力度為競選口號。雖然國際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警告,一旦Bolsonaro當選,巴西的人權狀況可能會惡化,但他的強硬言辭在國內卻得到不少支持並成功當選。人權觀察的預告亦成真:今年2月,巴西政府正式通過一項法案,列明假如在自衛情況下殺人,法官有權免去犯人的牢獄之苦-而何種情況下屬自衛殺人卻未有清晰界定。將此法案聯同嚴厲打擊罪惡的國策一起理解,就可視之為間接授予軍警使用更大武力對付毒犯和罪犯。
如果鐵腕政策真的奏效,成果自然會為各方所樂見。問題是,巴西的嘗試本身的成本極大,尤其是巴西的毒品大本營與它實體經濟的兩大重點城市-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互相重疊。聖保羅和里約是巴西國內發展得較完善的城市,因此是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在該國的兩大熱門地,如當地政府報告指出在2015年,撇除通訊業、能源業等業務分散的行業,外資在兩地合共的投資率佔全國超過一半(聖保羅佔39%,里約佔13%)。隨著里約州州長Wilson Witzel表明對罪惡「零容忍」,不難預見打擊犯罪的力度以及反撲都會增加。當企業所憧憬的和平穩定營商環境受到威脅,外資會否願意冒險留在聖保羅和里約,甚至巴西本身,就大有疑問。巴西近年已經歷經濟衰退,此一憂慮一旦成真,鐵腕政策恐怕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adrotate group=”3″]
即使在國際層面,鐵腕政策也不利巴西的形象。一方面,由於巴西加大力度掃毒,令境內毒販轉移陣地至鄰國,特別是巴拉圭,毒品問題已提升至區域層面,假如巴西無視巴拉圭方面的微言,只會予人「自掃門前雪」之感,不利建立區域大國的名聲。另一方面,巴西近年參與國際事務,都以「改善全球治理機制」為號召,在國內執意推行漠視人權的政策,就是在自打嘴巴、削弱自身的公信力。無論是推動「南南合作」,還是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巴西都需要區內、區外的支持,而鐵腕管治只會帶來反效果。
毒品問題無疑拖慢了巴西的國家發展進程,但採取鐵腕手段畢竟風險極高,如不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只會得不償失。
(原文刊於世界說,作者朱啓政)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