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一個正常的國家,若被包括美俄等強國在內的逾20個國家和武裝力量聯合進攻,也基本上毫無勝算;而雖然說「伊斯蘭國」部隊猶如正規軍隊,但與真正的國家武裝力量相比仍遠遠不如,就更不可能取勝。「伊斯蘭國」的裝備基本上局限於陸戰,頂多是擁有射程有限的肩托式防空導彈可以攻擊低空目標,面對聯軍強大的制空及空襲能力,基本上束手無策,只能單方面挨打。「伊斯蘭國」的武裝都是擄獲而來,不可能有穩定的供給和後勤保養,尤其是如裝甲車之類的重型裝備,在被毀壞後就無法輕易補給。
數年前雄霸伊拉克和敍利亞大片國土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如今已是強弩之末。到今年3月,「伊斯蘭國」僅餘的「領土」,就只剩下位於敍利亞東部邊境的小村落Baghuz;而最近美國領導的聯軍已向「伊斯蘭國」這個最後防線發動攻勢,將之完全剿滅只是早晚之事。「伊斯蘭國」沒落固然有眾多因素,但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這莫過於是它野心太大,樹敵太多,遠超自身武裝力量能應付的水平之必然結果。
「伊斯蘭國」曾經是基地組織(al-Qaeda)的分支,至2013年正式決裂並自立門戶。自同年4月開始起兵,它迅速攻佔敍利亞和伊拉克大片國土,並於2014年底時達高峰: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估計,當時「伊斯蘭國」的「領土」面積達到10萬平方公里以上,受其控制的人口達1200萬人。
「伊斯蘭國」起兵初期勢不可擋,主要原因是這個恐怖組織實質上吸納了不少曾受正規軍事訓練,甚至富有作戰經驗的軍官。這些軍官基本上都是來自侯賽因(Saddam Hussein)時代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2003年侯賽因政權被美軍推翻後,他們當中不少人遭捕獲並關進了位於港口城市烏姆蓋薩爾(Umm Qasr)附近、專門囚禁戰俘的「布卡營」(Camp Bucca)。而他們就是在布卡營內,遇上了自2004年開始囚禁在布卡營的「伊斯蘭國」領袖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以及其他伊斯蘭極端分子,為日後兩股勢力的合作埋下種子。當年有報道稱,最少有9至12名「伊斯蘭國」骨幹成員曾經是布卡營的囚犯。

[adrotate group=”3″]
這些軍官讓「伊斯蘭國」能夠取得其他恐怖組織難以比擬的資源和技術:他們會招攬其前部屬加入,讓「伊斯蘭國」很快便擁有一支相當專業的武裝力量,擄獲如裝甲車輛、野戰炮等重型武裝時也懂得使用;他們熟識行軍用兵,知道真正戰爭的攻守策略如何運作。簡言之,當時的「伊斯蘭國」就相當於半支正規陸軍。而在2013到2014年時,敍利亞陷入嚴重內戰,伊拉克的情況也不遑多讓,兩國政府軍都跟各自境內的游擊隊和武裝部隊打得不可開交,相對訓練有素的「伊斯蘭國」部隊自然能夠異軍突起。
「伊斯蘭國」的意識形態和行為,遠比一般恐怖組織要暴力而極端。他們利用各種殘酷手法折磨及處決戰俘和異教徒的影片在社交網絡上廣泛流傳,以散布恐懼吸引更多思想極端的支持者加入;另一方面,它又曾明言要征服整個阿拉伯半島,以至半個非洲、整個中亞和印度、高加索地區、東南歐和伊比利亞半島,建立巨大的「哈里發國」(Caliphate)。「伊斯蘭國」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以一己之力挑戰全世界,建立殘暴統治的巨大教國。有如此狂妄的宣言,國際社會當然能名正言順的出兵打擊。
2014年6月開始,美國正式軍事介入並空襲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並派少量地面部隊協助伊拉克政府軍的軍事行動。同年9月,美國將軍事行動擴展至敍利亞,並與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多個區內國家,和澳洲及多個歐盟盟友共同行動。另一邊,與敍利亞巴沙爾(Bashar al-Assad)政權關係友好的俄羅斯,也於2015年開始介入敍利亞的戰事。最終,參與軍事打擊「伊斯蘭國」的國家超過20個,這還未計算敍利亞和伊拉克內部的各大勢力,包括戰鬥力一向不俗的庫爾德族武裝部隊等。
即使是一個正常的國家,若被包括美俄等強國在內的逾20個國家和武裝力量聯合進攻,也基本上毫無勝算;而雖然說「伊斯蘭國」部隊猶如正規軍隊,但與真正的國家武裝力量相比仍遠遠不如,就更不可能取勝。「伊斯蘭國」的裝備基本上局限於陸戰,頂多是擁有射程有限的肩托式防空導彈可以攻擊低空目標,面對聯軍強大的制空及空襲能力,基本上束手無策,只能單方面挨打。「伊斯蘭國」的武裝都是擄獲而來,不可能有穩定的供給和後勤保養,尤其是如裝甲車之類的重型裝備,在被毀壞後就無法輕易補給。
更關鍵的是,那些前共和國衛隊的軍官和士兵們,要麼在戰事前線中陣亡,要麼被聯軍空襲或特種部隊殺死,人數愈來愈少。2014年至今,在敍利亞和伊拉克戰事中被殺的「伊斯蘭國」高層至少有15名以上,當中包括曾在共和國衛隊時的空軍上校Haji Bakr、陸軍中校Abu Mohannad al-Sweidawi、陸軍上尉Abu Abdulrahman al-Bilawi等在伊拉克軍事學院畢業、從軍多年的職業軍人。雖然「伊斯蘭國」一直有招攬新血加入,也有補充負責制定戰略和指揮戰術的軍官,但這些新力軍的質素和作戰經驗自然遠不及之前的職業軍人。於是隨着戰事發展,「伊斯蘭國」損失愈來愈多武裝和軍事人才,而且這些失去的戰力無法彌補,實力只會逐漸走下坡。

[adrotate group=”3″]
與此同時,各國部隊對反「伊斯蘭國」武裝力量的支援則愈來愈強和有系統。以美國為首的多個西方國家,自2014年開始向伊拉克政府、庫爾德族部隊、敍利亞反對派等多股親西方的力量提供各種槍械、榴彈、反坦克導彈等武裝;其中伊拉克政府軍更獲由美國的「Building Partner Capacity」計劃支援。這個是美國國防部向外國盟友提供軍事訓練、強化盟友國防能力的計劃,內容包括作戰和裝備使用的訓練,以至協助建構完善國防體制的計劃。而在伊拉克的「Building Partner Capacity」計劃,除了美國以外至少還有11個西方國家一起參與,截至2016年10月,受訓人數愈3.1萬人。
另外,聯軍對「伊斯蘭國」的空襲力度也非常強烈。根據美國空軍中央指揮部的資料,聯軍在2015到2017年間,每年都執行了9912至11825次空襲,投下的武器數量由2015年的28696枚,上升至2017年的巔峰,達39577枚。這還未計算俄羅斯支援敍利亞政府軍的空襲行動。反「伊斯蘭國」武裝力量在強大的空中武力支援下,擊敗「伊斯蘭國」自然容易得多。
「伊斯蘭國」經過2014年的巔峰後的隕落就變得理所當然。在伊拉克,政府軍在2015到2016年間先後收復提克里特(Tikrit)、拜伊吉(Baiji)、辛賈爾(Sinjar)、拉馬迪(Ramadi)、費盧傑(Fallujah)等地,最後在2017年6月收復北部重鎮摩蘇爾(Mosul)後,「伊斯蘭國」失去了所有在伊拉克的主要據點。而在敍利亞,聯軍在2016年開始對「伊斯蘭國」大本營拉卡(Raqqa)展開攻勢,經歷長達11個月、五個階段的攻勢後,「伊斯蘭國」最終在2017年10月失守拉卡。自此「伊斯蘭國」就兵敗如山倒,到2017年11月失守他們最後一個主要城市據點代爾祖爾(Deir ez-Zor),剩下盤據於敍利亞多個小城鎮的,都只是不成氣候的殘兵敗將。聯軍空襲火力在2018年驟減,只有1591次空襲行動,也是證明了「伊斯蘭國」大勢已去。在那時候開始,即使「伊斯蘭國」變得務實,不再以「征服世界」為目標,也已經再擺脫不了覆亡的命運。
(原文刊於世界說,作者曾維駿)
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後 ISIS 時代的敘利亞:俄國撐腰的「橄欖枝行動」,是否將令美國「敘北夢碎」?
「在敘利亞,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三國競利、美國迴避,庫德族恐淪最大輸家
究竟是誰在大發「國難財」?──那些敘利亞內戰中,忽然崛起的「暴發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