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是個「傑出的、充滿愛心的丈夫、父親、祖父和一位偉大的美國人」,本土與世界主流媒體、政壇、輿情多以美國英雄的論調向他致敬,反映終其一生,始終是瑕不掩瑜。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8 日引述前國務卿克林·鮑威爾(Colin Powell)的家人在 Facebook 發佈的消息,公佈鮑威爾在當天早上不幸地因感染新冠肺炎而與世長辭,終年 84 歲。其家人讚揚鮑威爾是個「傑出的、充滿愛心的丈夫、父親、祖父和一位偉大的美國人,」對痛失摯愛感到無比悲慟;訃告同時感激沃爾特·里德國家軍事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的關懷治療。鮑威爾是美國歷史上首位任職美國國務卿的非裔美國人、亦是最年輕和第一位擔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黑人,在 70 年代尼克遜(Richard Nixon)總統時始於白宮工作、服務過多屆政府,長期在政壇和軍事上德高望重,唯一遺憾的是在 2003 年小布殊(George Walker Bush)執政時誤判薩達姆·侯賽因擁有大殺傷力的化學武器而揮軍入侵伊拉克,為其政軍生涯矇上了污點。
共和黨籍鮑威爾以非裔美國人的身份創造了歷史 —— 既是首位國務卿又是首位參謀總長,軍功輝煌,最教人深刻的是在老布殊(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執政期間爆發的 1991 年海灣戰爭(The Gulf War),他有份指揮國際聯軍成功地從伊拉克手中解放了科威特,贏得了美國自越戰泥沼以來最壓倒性的軍事勝利、為華盛頓重建了軍事強國的形象。當他在 2000 年為小布殊政府出任國務卿時,後者就曾經以「一位美國英雄,一個美國榜樣和一個偉大的美國故事」來讚揚他,對他的高度信任猶如「像杜魯門對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將軍的評價」、鮑威爾是「一座力量和常識之塔」。鮑威爾本人在參議院確認聽證會上也自言「有絕對信心向界展示了這個國家(美國)的可能性」。鮑威爾在不少美國人心中,正是大熔爐、平等價值的「美國故事」的最佳寫照 —— 父母是牙買加移民,父親是碼頭的搬運工,母親是縫紉工,他在 1937 年 4 月 5 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哈林區,憑著學業以外的勤奮和正直,在紐約城市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修讀地質學本科學位時,報名加入了美軍為發掘未來軍事領袖而設的預備役軍官訓練營(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ROTC),開拓了他成為專業軍事家之路,亦為他後期攀上政治生涯頂峰舖平了道路。正因其出類拔萃的勇氣、智慧和成就,且曾拜相國務卿,所以他經常被指望成為總統候選人,不過他從未選擇參與,把首位非裔美國總統的寶座讓給了 2008 年當選的民主黨人奧巴馬(Barack Obama)。
說起奧巴馬成功當選美國首位黑人總統,鮑威爾也是在這個時點開始跟所屬共和黨漸行漸遠,他對共和黨整體出現右傾跡象、愈來愈漠視民間疾苦和福利政策而大感不滿,故在退休後持續憑藉其雄厚的政治資本游走於公共生活,結果在奧巴馬競選總統的最後幾週決定親身高調地為其站臺,把他送進了白宮。隨著民粹領袖特朗普的崛起,他疏離共和黨的傾向更是與日俱增,這也折射出他曾經主導黨內奉行溫和、國際主義的影響江河日下,令他不得不棄巢而去,公開地表態支持上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去年亦為拜登(Joe Biden)背書,使他在晚年變成另一種堅持以服務重於私利、公眾大於黨派的標桿人物。對於鮑威爾的死訊,現任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惋惜了一位「親愛的朋友」,讚揚他是「最理想的戰士與外交家」;即便是近年跟美國關係緊張的中國,其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亦向這位「美國資深外交家」獻上「我們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他的家人表示誠摯慰問。」對岸的臺灣外交部同樣表示「臺灣政府與人民向鮑威爾親朋與摯愛致以最深切慰問。這位軍人外交家的傑出公共服務與非凡人生將啟蒙後世。願他安息。」可見,鮑威爾的正直與國際主義感召力遍及世界、更有助緩和政治上的分歧。
可惜的是,鮑威爾的一生並非完全無懈可擊,當中最大的政治污點無疑是 2003 年掌權國務卿時錯誤入侵伊拉克 —— 當年 2 月他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展示出一瓶白色粉末,言之鑿鑿地直指巴格達的侯賽因獨裁者擁有大批這樣的「生化武器」,於是揮軍攻打伊拉克。最終事實證明一切子虛烏有,更受到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揶揄其當天手持的粉末為騙人的洗衣粉,「洗衣粉事件」一語應運而生 —— 鮑威爾 2005 年亦引咎辭去國務卿一職,並對美國廣播公司(ABC)承認:「當時(得悉情報有誤時)就很痛苦,現在仍然很痛苦」,在其 2012 年著作《我贏定了:鮑威爾生活和領導的藝術》一書中,他剖白對伊拉克「反恐戰爭」「我主要是生我自己的氣,因為我沒有感覺到存在問題 —-我的直覺讓我失望了」。縱使這懊惱也許纏繞了他整個晚年,他選擇跟共和黨分道揚鑣也很可能是為了避免民粹主義導致更多悲劇重演;不過平理平心而論,在鮑威爾逝世後的各輯回顧中,本土與世界主流媒體、政壇、輿情多以美國英雄的論調向他致敬,反映終其一生,始終是瑕不掩瑜。
假如對以上有興趣,你可能會希望知道更多:
如你對本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有其他國際政治經濟學題目想與我們團隊探討,歡迎電郵至 editor@theglocalhk.com!
The Glocal 盡力為華文圈讀者帶來深入及最新的國際政經評論,喜歡我們的話請向我們捐款並多多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做得更好的動力。https://liker.land/glocal_hk/civic